《红楼梦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,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,催生了专门的研究领域——红学。特别是在书中描写的“十二金钗”及其判词,每个人的命运和未来走势都隐含其中,深刻而充满象征意义。以贾元春为例,作为贾家的最尊贵之人,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密切相连。然而,她最终死于荒野,书中对她命运的描绘,尤其是判词中的“恨”字,揭示了她的死亡与愚昧的决定息息相关。
《红楼梦》中的贾家,拥有宁国公府与荣国公府两大府邸。两位老国公因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,深得皇帝宠信,得以世袭爵位。然而,这些荣耀随时间逐渐衰减,爵位的影响力也不断削弱。随着贾家逐渐过渡到贾赦与贾政两代,荣国公府的情况尤为突出。贾政作为当家的领导人,虽然不如贾赦那般沉溺于享乐,但其仕途也无太多突破,家族的未来似乎注定要依赖下一代的崛起。
展开剩余80%贾政很清楚,自己仕途有限,但贾家的声望却不容丧失。于是,他便将心思转向了子女的培养。首先是嫡长子贾珠,贾政对他寄予厚望,早早便开始培养他读书写字,贾珠也未辜负父亲的期望,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学,令贾政欣慰。随后,贾元春的出生更是给家族带来了希望。十年后,宝玉又降生于世,凭借“衔玉而生”的命名,受到了贾母的宠爱。相比贾珠的早逝,贾元春和宝玉虽然各自独具特色,但贾政的希望却未曾完全落在宝玉身上。尽管他一直在努力教育宝玉,但过度的宠溺让宝玉变得懒散,不思进取。贾政的期望几乎落空,这让他更加忧虑家族的未来。
然而,命运往往总是充满了不可预测的波折。贾珠的早逝令贾政心急如焚,而这时,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次子宝玉。然而,宝玉已被宠坏,不仅不爱读书,也无心继承家业。虽然贾政多次训斥宝玉,但由于贾母的无条件宠爱,宝玉依然我行我素,令贾政的努力变得徒劳无功。正当贾政感到失望时,他又把希望寄托在了贤淑的嫡女贾元春身上。
不同于宝玉的被宠溺,贾母自小便精心培养元春,使其成为一个礼仪端庄、品行优良的大家闺秀。尽管古代女性不能参与仕途,但若能入宫成为皇妃,既能为家族带来荣耀,也能获得皇帝的宠爱。于是,贾元春被送入宫中,虽然开始时只是以女史身份入宫,但她并未因此气馁。她凭借出色的表现深得皇后宠信,但宫中生活并不如她所愿,尽管她受到了皇后的青睐,却始终未能得到皇帝的注意。
然而,命运在她即将出宫的时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,元春被皇帝突然宠幸,一跃成为贤德妃。此时,她心中满是欣慰和自豪,认为自己终于不负家族重托。然而,聪明的人早已察觉到,这一突如其来的恩宠背后隐含着深深的危机。尽管身处风光无限的宫廷,贾元春并未察觉到宫廷内的权力博弈,也未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。
《红楼梦》中的“元春省亲”一幕,是贾元春命运的关键转折点。贾府得知元春即将省亲的消息后,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,甚至专门为她修建了一座奢华的别墅——大观园。省亲的当天,贾府众人早早在府外等候,迎接元春的到来。尽管元春的到来是家族荣耀的象征,但她在这一过程中却已感受到来自家族的压力。她看着眼前奢华的场景,不禁感叹:“那见不得人的去处”。她的心中充满了对皇宫生活的厌倦,然而,家人却未能察觉到她内心的困扰。
面对家人过度的奢华和张扬,元春虽然提出要低调行事,但她仍然无法抗拒家人对她的期待。在她看来,这次省亲意味着对家族荣耀的完成,然而,元春并未意识到,此举正是贾家面临灭顶之灾的前奏。朝堂中,皇帝与太上皇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,贾家作为太上皇的旧部,不知收敛地接受了皇帝的宠幸,未曾警觉到自己在政治上的敏感性。
然而,元春并未察觉这些潜在的危机,她愚昧地接受了这一切,进行了一场盛大、轰动的省亲活动。这样的行为无疑让皇帝感到愤怒,贾家也因此惹恼了皇帝。最终,元春在省亲之后不久便被传出病故的消息。
尽管书中声称元春死于病重,但这一点并未能说服大多数读者。事实上,在元春的判词旁,画中还隐约勾画出一幅香橼的弓,弓象征着“宫”,香橼则是苦涩的象征,暗示着元春内心的痛苦和命运的残酷。香橼挂在弓上,意味着元春的死因与皇帝的决断息息相关,正如她的悲剧是由皇帝的授意所造成的。
元春的死亡,是她命运悲剧的终结。她不禁悔恨自己未能早早觉悟,未能意识到宫廷内外的斗争。她也悔恨自己未能更好地约束自己的家族,未能看到贾家将会面临的命运。果然,元春去世后,贾家迅速衰落,最终迎来了家族的灭顶之灾。她是贾家唯一的后盾,然而她的去世也使得贾家失去了最后的支撑。贾府的荣华终将变为一场空,家族的奢靡终究换来的是毁灭。
元春的一生,带着家族的荣耀进入宫廷,却也在其中受尽煎熬。盛宠背后,正是无尽的痛苦。她的愚昧,成了她悲剧命运的根源。而她的“恨”也不过是对自己无力改变命运的悔恨。她能恨什么呢?只能恨自己的愚蠢,和那些无法挽回的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配资-股票加10倍杠杆-股票配资15-股票带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